春藤资讯

探寻校徽上的文脉


图片

全文共3400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徽”,《辞海》解释为:标志,符号;如,国徽,校徽等。

校徽,即学校的标志,是指学校内在精神、办学理念、文化内涵和外在形象的高度凝结与展现,是学校内在本质的最有效、最易于传播的形式,是区别于其他学校形象的一个标志和文化名片。

 

图片

校徽上的大学记忆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和全国文化中心,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也是知名高校最多的城市。北京高校的发展脉络,堪称中国高校的风向标。正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举办的“恰同学少年——校徽上的大学记忆”展,展示了诸如北大、清华、人民大学、北师大等高校校徽的独特风采。流淌在北京校徽上的涓涓文脉,昭示着中国迈向教育强国的坚定自信。

 

图片
老四大名校校徽上的传统风范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是历史上北京地区的老四大名校,不仅在全国,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这四所高校的校徽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其设计和形态充分了运用了传统文化元素。北京大学其前身是中国最早的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校徽由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完成。“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校徽突出的理念在于,要“以人为本”;校徽的象征意义在于,北大当肩负开启民智的重大使命。
 
图片
国立北京大学早期教职员校徽(铜珐琅)
清华大学校徽最早出现在1916年清华学校“兵操训练营”军旗上并沿用至今,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圆面,外环为中文校名、英文校名(TSINGHUA UNIVERSITY)和建校时间,中环为校训字样,中心为五角星。外环上下是英文校名;中环左右并列着“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两个词组,出自《易》乾坤两卦的大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个词组充分概括了《易经》的内涵,体现了孔子对君子人格的基本要求。
 
图片
清华大学民国时期上下篆书版校徽(铜)
燕京大学是司徒雷登创建的著名教会大学,校徽是由篆体的“燕京”二字上下罗列而构成的一个圆形,“燕京”二字绝对对称,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感。
 
图片
燕京大学校徽 民国 (铜珐琅)
辅仁大学也是由篆体的“辅仁”二字上下罗列而构成的一个圆形,无声昭示着其校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人文内涵。
 
图片
辅仁大学勤奖章 民国 (银珐琅)
在硝烟弥漫的抗战烽火中,诞生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两所高峰,一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一是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这两所高校都与北京高校息息相关。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2月中旬,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有“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杨振宁、朱光亚、李政道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三所国立大学和北平研究院于9月10日迁至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太原失陷以后,西安临时大学又迁往陕西汉中,不久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7月,国立西北联大改组为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和国立西北医学院五所独立的国立大学,1940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奉命西迁兰州办学。
 
图片
西北大学校徽 民国 (铜珐琅)
西北联大在抗战内迁中成立,保存了教育火种,虽然存世不到一年,但拆分后成立的五所国立高等院校,大多数师生扎根西北,成为中国西北高等教育的骨干力量。2017年11月,西北联合大学创建80周年之际,西北联大及与之学脉相连的学校和相关研究机构组成了西北联合大学联盟。
 
图片
西北农学院校徽 民国 (铜烤漆)
图片
国立西北工学院校徽 民国 (铜珐琅)
本次展览展出了西南联合大学校徽,校徽由三个等边三角形组成,色彩由黑色和紫色两种颜色构成,黑色部分代表北京大学,紫色部分分别代表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
 
图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民国时期学生校徽(铜珐琅)
体现了三校精诚团结、共克时艰。还展出了组成西北联大的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等校徽。西南联大校训“刚毅坚卓”和西北联大校训“公诚勤朴”沿用至今,对塑造中国的大学精神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西南联大的“联合精神”也和今天的北京联合大学一脉相承,北京联大前身是1978年北京市依靠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创办的36所大学分校,如今已发展成为北京市规模最大的高校之一。
 
图片
中国园林博物馆三号临展厅“恰同学少年——校徽上的大学记忆”展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的形势下,中央有关部门选定在北京西北郊建设“学院区”,集中建立了第一批八所高等院校,即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医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北京林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并于1952年暑期正式招生开学。这就是“八大学院”的历史由来。
 
图片
北京医学院校徽
随着八大学院的兴建,在学院区从南到北修建了一条主干路,命名为“学院路”。北京学院路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的见证人和活化石,堪称新中国的大学精神地标。展览展示了八大学院的校徽。
 
图片
北京林学院校徽
图片
北京钢铁学院校徽
如今,八大学院虽然均已改名,但依然是中国高校的中坚力量,是引领中国高等教育由大到强的主力军。
 
京校外迁
北京高校史上还曾经发生过影响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重大事件——京校外迁。1969年10月26日,随着一纸《关于高等院校下放问题的通知》的发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北京轻工业学院、北京机械学院、北京电力学院、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林学院、北京铁道学院等十三所院校迁出北京,外迁至河北、陕西、山东、安徽、湖北等地,史称“京校外迁”。
图片
图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徽
图片
北京矿业学院校徽
图片
北京地质学院校徽
改革开放后,这13所高校一部分在北京复校,如中国农业大学;一部分两地办学,原址北京的研究生部成立另一个办学实体,如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还有一部分在地方扎根,原北京研究生部并入或组建其他高校,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京校外迁”改变了中国高校的地理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均衡化,支持了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次展览中展出了“京校外迁”涉及的部分高校校徽,形象记录了这段珍贵的历史。
 
图片
中国农业大学校徽
图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徽
 

下面分享一波我们为学校设计的校徽: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开州区大丘幼儿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重庆市北碚区复兴小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梁平区城西小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重庆市天府中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重庆市綦江中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重庆市求精中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图片

 

作为一所学校文化内涵、办学理念、人文环境以及办学方针的体现和象征,校徽在学校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地位,它记录了学校历经的岁月变迁,见证了本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和历史积淀,在学校一代又一代师生的心目中,校徽代表的意义不仅包括了光辉与荣耀,包括了全体教职员工对学校的归属情怀,也包括了新时代背景下做好教育工作的崇高使命感。

 

更多方案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


注:内容来源网络,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方式



重庆常春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座机:023-68889077

邮箱:ivy68889077@163.com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鸳鸯街道湖山路189号1幢16楼

重庆常春藤,专业校园文化全案设计机构,您的校园文化建设管家。

  • 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 即时微信咨询

    即时微信咨询

友情链接



常春藤文化

在线疑问诊断